山西领拓认证有限公司 让中国企业受世界尊重

咨询热线0351-5631778

观点:打造“+ 认证认可”国家治理新机制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发布日期:2018-10-26 浏览次数:2280

作为现代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安排的认证认可,源自市场自发要求,由基于过程管理的产品质量管理模式,发展至基于信息经济学的新型管理范式,凭借着完整的理论体系、实践基础和国际共识,以及全面性、综合性、协同性、系统性、专业性、社会性制度优势,不断与传统治理方式相结合,从单一的生产领域向经济、贸易、安全、环境等各领域扩展,有效促进了治理结构转型,推进了治理方式升级,推动了治理环境优化,逐渐发展为众所周知和广泛采用的第三方治理手段,逐步形成了“+ 认证认可”这一现代治理新机制,成为了现代治理框架的核心枢纽。


认证认可是现代市场治理的

础手段和全球治理通用工具


  认证认可诞生于市场经济的自发要求。19世纪下半叶,随着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爆发和工业标准化的诞生,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了个体手工生产,产品的交易量越来越大,产品的结构、材料和性能越来越复杂,尤其是锅炉爆炸和电器失火等大量恶性灾难的发生,使民众意识到,第一方(产品提供方)的自我评价和第二方(产品接收方)的验收评价由于自身的弱点和缺憾均变得不再可靠。民众强烈呼吁,由独立于产品提供方和产品接收方,不受双方经济利益所支配的第三方,用公正、科学的方法对市场上流通的商品进行评价、监督以正确指导公众购买,保证公众基本利益。在这种情况下,认证认可从制造业内的服务部门逐步分离出来并进行了更为精细的专业化分工,成为独立于产品提供方和产品接收方的第三方,并逐步分化为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


  认证认可从诞生开始就是以企业组织为基本主体,以市场治理为基本定位,以解决市场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为基本目标,以建立需求方对认证对象的信任为基本任务,运用评价分析、检测验证与有效性保障技术,通过符合性评定和公示性证明等活动,向消费者传递客观公正、专业权威的质量、能力、信用等信息,增强消费者的安全感和获得感 ;向企业传递质量评价、行业定位、消费偏好等市场信号,引导资源配置优化,促进供给质量提升 ;为政府部门提供从生产到流通到消费的全过程监管手段,规范市场秩序,引导市场优胜劣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化,认证认可受到了全球范围的高度重视,成为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手段和 WTO 提倡的贸易便利化工具。2006 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总结质量领域100 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正式提出计量、标准、合格评定共同构成国家质量基础,已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



“+ 认证认可”逐步成为

国家治理新机制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认为,认证认可是政府降低监管成本、减少行政风险、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通过引入认证认可方式,政府部门一方面可以在履行经济调节、行政许可、市场监管等职责时充分发挥第三方机构的作用,从微观技术评价活动中摆脱出来,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科学行使事权,避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另一方面可以加强行政绩效管理,促进依法行政和管理增效,建设效能型服务型政府。


  2017年6月13日, 在 全 国 深 化“放管服”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强调,“产品认证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市场效率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并要求“对与消费者生活密切相关、通过认证能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律转为认证”。《国务院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见》要求,面向社会的第三方技术评价活动应遵循通用准则和标准,逐步向国家统一的认证制度转变。


  自认证认可工作统一管理以来,我国已有20余个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运用认证认可技术方法对自身治理模式进行优化和创新,与国家认监委联合推广了40余项认证目,“+ 认证认可”逐步成为了国家治理的一种新机制,认证认可逐渐成为了现代治理框架的核心枢纽。例如 :国家发改委开展了低碳产品、节能产品、光伏产品和能源管理体系认证 ;工信部开展了软件过程能力及成熟度评估、电子信产品污染控制、信息安全产品、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和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认证 ;公安部开展了安防产品 CCC、消防产品 CCC、道路交通安全产品 CCC 和信息安全产品认证 ;生态环境部开展了环境标志、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住建部开展了建筑施工领域质量管理体系和电子招标投标系统认证 ;交通运输部开展了汽车强制性产品认证 ;水利开展了节水产品认证 ;农业农村部开展了农机强制性产品、有机产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饲料产品认证 ;商务部开展了食品质量认证(酒类)和绿色市场认证 ;体育总局开展了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认证 ;林业局开展了中国森林认证 ;知识产权局开展了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 ;铁路局和中国铁路总公司开展了铁路产品认证 ;总参测绘导航局开展了北斗导航检测认证 ;财政部开展了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软件和信息安全产品认证 ;中国人民银行开展了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设施技术服务和移动金融技术服务认证。



认证认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

的政策建议


  我国认证认可行业发展仍存在着系统设计不够重视、整合统筹推进缓慢、保障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等问题,难以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建议进一步加强认证认可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建立多元供给、统一服务的供给模式。


  第一,加强对认证认可现代治理框架核心枢纽的认识。从国内看,随着市场主体的不断增加,面对数以亿计的微观企业和产品,传统的抽查式监管方式面临着行政成本、行政效率、行政风险叠加的挑战,要进一步深入全面地总结提炼认证认可统一管理以来部际合作共建认证认可制度的成功经验,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合理兼顾各方利益要求,进一步健全部际联席会议工作机制,特别是围绕《中国制造2025》等规划和战略、消费者协会比较试验等工作和活动建立固定采信机制,为政府部门市场准入制度和后市场监管机制的重新构建提供有力支撑 ;从国际来看,面对贸易保护主义、气候变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全球重大问题,中国认证认可也应该尽快肩负起与自身能力适应的国际责任,为世界经济、贸易、环境、安全、健康提供更多“中国治理方案”。


  第二,建立多元供给、统一服务的认证认可供给模式。治理是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强制与自愿的合作,治理主体不仅包括传统的政府和部门,还包括市场和企业、社会和民众等多元主体,增强社会参与度和社会活力是治理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当前,随着党和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入,政府部门逐渐将原先独立承担的治理责任转移给其他主体,但并没有将相应的权力等量移交,治理机制的设计和运行仍然由政府部门或少数机构主导,被取消的行政许可披上了第三方评估评价甚至认证认可的外衣,治理机制行政化、碎片化、重复化的现状还较为突出。

    面对政府职能转变需求和国家治理发展要求,认证认可守底线、拉高线的作用还未能有效发挥,认证认可服务治理现代化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亟须从强制性认证和自愿性认证的本质属性出发,分别厘清强制性认证、自愿性认证制度中政府和市场的边界,重新界定政府在认证认可供给中的作用范围和作用方式,积极引入认证认可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消费者等市场主体,深度参与认证认可制度的设计 ;同时,进一步消除行业壁垒,加强对运行机构的统一规范管理,建立多元供给、统一服务的设计运行模式,进一步打造“+ 认证认可”国家治理新机制,配合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提升治理的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程度。


文/市场监管总局认证认可技术研究中心 刘宗德


来源:工商行政管理杂志